再度火爆
白領社交網站LinkedIn上個月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,首個交易日結束后公司的總市值就達到驚人的88億美元,大約是這家公司去年凈利潤的572倍之多。現在還有其他一些網絡公司,比如提供在線團購服務的Groupon,提供網上電臺服務的Pandora Media,也在排隊等著搭上這波上市熱潮。其他的一些新興互聯網公司也有可能很快提出上市計劃,特別是網絡流行游戲開心農場的開發(fā)商Zynga,用戶可以在這款游戲中體驗虛擬種菜、養(yǎng)豬等農場生活。
來自中國、俄羅斯以及其他地區(qū)的網絡公司也想借此機會登陸美國資本市場。就在Linkedln令人炫目的首個交易日之后,俄羅斯最大的搜索引擎網站Yandex也正式登陸紐交所。第一個交易日結束后,Yandex的股價同樣大漲50%。銀行家們擔心這種首日大漲的現象演化成“泡沫”,市場對于這種情況也存在擔心,這引發(fā)了各方關于高科技互聯網公司應該如何正確定價的大討論。而目前,中國概念股已經普遭重創(chuàng),有資料統(tǒng)計顯示,3個月內平均跌幅已達31%。
Groupon的估值已經引發(fā)爭議,有分析稱這家公司目前總市值應該達到150億美元。由于被狂熱的粉絲貼上了“史上最具增長潛力公司”的標簽,Groupon目前已經把一個簡單的概念轉化為強大的印鈔機器。用戶只需要在網站上注冊就能收到當地企業(yè)的各類促銷信息,Groupon從中選出部分信息向用戶推薦,并聲稱除非在截止日前有足夠多的客戶預訂,否則相應的折扣優(yōu)惠就會取消。這種方式促使客戶不斷向朋友推薦某類便宜的小商品,或者某家小餐館的折扣券,于是就形成了Groupon賴以成名的“團購”行為。
Groupon大約從客戶的團購行為中獲取一半的報酬,另一半則用于采購客戶預訂的各類商品或者服務。去年Groupon的總營業(yè)額是7.13億美元,今年第一季度則達到創(chuàng)紀錄的6.45億美元。盡管Groupon落地只有不到3年時間,但已經在43個國家落地運作,并吸引了超過8300萬的注冊用戶。
估值爭議
盡管業(yè)績輝煌,但Groupon商業(yè)模式的硬傷仍然明顯。2010年,Groupon的虧損是3.9億美元,今年一季度仍然虧損1.03億美元。批評人士認為這說明Groupon的財務狀況并不樂觀。Groupon給出的解釋是目前公司仍然投入大量資源用于挖掘客戶,而且行業(yè)整體仍然處于培育期。在IPO的推介會上,Groupon向投資者強調自身凈現金流(現金流減去資本支出)的穩(wěn)定性,公司2010年的凈現金流為正。
Groupon的所有人Andrew Mason在寫給潛在投資者的信中說道:“通往成功的道路充滿曲折,但也將遇到光明,同時還會犯下愚蠢的錯誤。因此,我們前進的道路將是崎嶇不平的,感謝你考慮加入我們?!北M管如此,并非所有的投資者都對Groupon感到放心。
我們應該如何評估一個新興行業(yè)中仍然處于虧損狀態(tài)公司的投資價值?普華永道的一位顧問說,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應該考慮“單一用戶價值”這一指標。這一指標必須用估計的總市值去除以這家公司現有的總用戶數。
按照這個指標,Groupon的表現相對有意,它的“單一用戶價值”僅次于Facebook,還有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人人網。但是,這種估值方式并沒有反映出Groupon商業(yè)模式上的風險。Groupon或許擁有8300萬注冊用戶,但其中只有1600萬用戶實際購買過團購券。Groupon的海外用戶的活躍率更低:它在倫敦的注冊用戶中只有9%在Groupon上購買過東西。
Facebook有一個強勁的社會交際效應;Groupon在這方面則相對較弱。它必須不斷維持投入,才能保證新注冊用戶的增長速度。但Groupon在向投資人路演推介時,卻避而不談營銷費用的居高不下。此外,Groupon的商業(yè)模式門檻過低,也為自身帶來了許多強勁的競爭對手,比如LivingSocial,還有許多其他更小的團購網站。這些競爭對手為客戶提供折扣更低的服務,也給零售商們開出更優(yōu)惠的合作條件,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威脅著Groupon未來的增長空間。
所有這一切,都是為了說明IPO的詢價和定價過程是多么的復雜?!芭c其說這是一門科學,不如說是一門藝術?!盧enaissance資本的保羅·巴德說。按照這個比喻,投資銀行就是這門藝術的一流大師。但是另外一些人,比如Facebook和LinkedIn的天使投資人彼得·提爾,卻指責參與LinkedIn上市詢價定價過程的投資銀行“極大地低估了”公司股價。
有的時候,投資銀行家門會被指責故意壓低交易價格,以確保所承銷股票能夠被投資者一搶而空。但在這個案子里,彼得·提爾顯然認為投行人士過分低估了LinkedIn巨大的增長潛力。但對于投行人士來說,這或許是因為沒有人愿意為如此高風險的商業(yè)模式而付出太高的代價。